海门镇城兴村是一个加工螺丝起步的专业村。该村利用位居城关镇的地理优势,大力发展家庭式作坊螺丝加工,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螺丝加工企业,其中有10多家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。这是该市通过因地制宜,实施“一镇多品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等工程,多渠道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带来的成果。
依托家纺优势产业创办企业,通过高效设施栽培和反季节套种大棚蔬菜,可工可农在家门口做来料加工……致富的门路广了,收入也多了。据统计,2008年,海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8元,同比增长达12%,位居苏中苏北之首;在全市234个行政村中,有111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逾万元,占了全市所有行政村近五成。
来料加工,兴起一片产业
在省道335线处往东至海门市滨海新区红中村地段,道路北侧一座座厂房映入眼帘,林垦机械、铁锚公司、苏日电动工具……笔者数了一下,足有10多家。红中村支部书记江菊萍说,红中村崛起的一批电动工具产业群,是实施来料加工的结果。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488元。
据了解,红中村与启东市天汾相邻,前几年该村主动接受天汾电动工具产业辐射,组织一大批农户进行来料加工。随着农户们的加工技能不断提高,该村顺应这一发展趋势,开始招引电动工具企业进驻红中村,并在村附近的335线两侧建起了工业集中小区,着力打造电动工具专业村。
“企业生产需要劳动力,电动工具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红中村通过招引电动工具企业进驻,不但吸纳了不少剩余劳动力,也带动了村民发展电动工具零配件加工。”江书记说,“目前全村不但有400多个村民在电动工具企业做工,而且还有40多户在家里小打小闹,办起了电动工具零配件加工厂,从业人员达100多人。”
同样,海门镇城兴村是一个加工螺丝起步的专业村。该村利用位居城关镇的地理优势,大力发展家庭式作坊螺丝加工,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螺丝加工企业,其中有10多家企业还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。目前该村的螺丝已成为江苏春兰集团、广州格兰仕集团、天津LG集团的定点配套企业,业务还打入了上海、广州、南京、天津、青岛、宁波等城市的大中企业,覆盖汽车、家用电器、电动玩具等10多个行业。2008年,该村螺丝加工实现产值达1亿元,有70%以上的村民靠着它发了家、致了富,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11518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