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,但记者日前在采访过程中发现,国内绝大多数重要机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却不是“中国制造”。“中国制造”是骄傲还是悲哀?
对此现状,不少业内专家表示,作为装备制造业的“心脏部件”,国产数控系统这几年虽有很大发展,但仍无法阻止进口数控系统一家独大局面的加重,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数控系统产业。
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博士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时说:“无论从经济安全还是国防安全讲,我们都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数控系统。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数控系统,国外公司会把他大部分的产品都卖给你,但是你不会有跟他讨价还价的资格;更为重要的,最先进的数控系统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,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。”
同时作为国家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陈吉红,此刻正在呼吁有关方面“十一五”期间加快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发展。“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就离不开作为工作母机的数控机床,而数控系统正是数控机床的大脑和心脏,先进的数控系统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、柔性化、集成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的关键,特别是在国防工业方面更是如此。”
不过,现实的情况却是进口数控系统几乎完全控制了国内中高端机床市场,而这一部分正是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关键。虽然这几年国产数控系统在技术和稳定性上都有长足进步,像广州数控去年销售了近2万台经济型数控系统,但按照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统计,2004年国内生产的一万多台中档数控系统有超过80%使用进口数控系统,而在高档领域这一比例更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此前的中国制造业也存在这种“心脏病”问题,但随着国外数控企业加大在华扩张的力度,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技术转让发展到现在的合资建厂,进口数控系统也通过降价等市场策略增强了竞争力,使得一些已经技术成熟的国产数控系统仍然无法进入市场,中国制造业的这种“心脏病”还在加重,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机床展上,应用在国产机床上的国产数控系统像凤毛麟角一样稀少。
据了解,目前国际数控系统产业基本为德国西门子(SIMENS)和日本发那科(FANUC)两家公司所垄断,这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%。国内进口的数控系统绝大部分也都是这两家公司的产品,在没有国产替代品的前提下,西门子和发那科拥有绝对的价格话语权;同时由于高性能数控系统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意义,国外对出口中国的数控系统始终有所限制,甚至在个别产品上(像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系统产品)绝对禁止向中国出口。
对此,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吴柏林分析认为,进口数控系统垄断国内中高端市场,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某些技术质量方面的问题确实没有完全解决,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对国产数控系统的认可度仍然不高。“低端产品上我们已经占领了国内市场,在高端产品上我们在技术方面不行,而在中档产品上虽然技术没有问题但还没有实现产业化,这也是发展国内数控系统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”
吴柏林介绍,早在十几年前西门子和发那科就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先期培育,包括向用户无偿提供产品和培训技术人员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有些企业的技术人员甚至分成了“西门子系”和“发那科系”,仅2004年发那科和西门子在华销售的数控系统就分别达到12000台和7000台,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打消用惯了进口数控系统的企业对国产货的疑虑。
与此同时,由于市场认可度低导致企业规模上不来,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国产数控系统质量的不稳定和成本优势不明显。“国内企业一年的中档数控系统产量也不过几百台,好一点的上千台,但西门子和发那科的年产量都在几万台、十几万台的水平,基本上垄断了中国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。产量上不来,技术质量和稳定性就很难提高,成本更是降不下来,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,这样就更没办法上规模了。”吴柏林不无焦虑地说。
面对这样一种矛盾,吴柏林提出,发展具有重要安全意义的数控系统产业确实需要国家政策地支持,“一方面是要对数控系统生产企业给予支持,比如采取减税措施,这样才能降低国产数控系统的成本,增加企业技术研发的资金,最后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;另一方面就是要对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用户进行鼓励,增强用户使用国产数控系统的积极性,比如在购买产品时的信贷支持,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进口数控系统的垄断局面。”
另一方面,也有专家提出,应该促成国内的数控系统厂和机床厂结成战略联盟。专家建议,研发基地可以设在数控系统厂,生产基地设在机床厂,由自产自用起步,逐步向整个机床行业和其他数控机械辐射。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具有稳固的技术基础和稳定的基本市场,逐步取代进口数控系统,推动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