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一个多月,为了加强质量管理,工信部动作频频,召开了质量工作会、座谈会等,要求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,机床行业及其企业应迅速行动起来把研发新产品、提高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。 机床行业建国后一直是重点发展行业之一。文革前通过引进苏联技术已基本建成完整的机床行业体系,特别是重型、精密机床已能基本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,为国防尖端工业作出了贡献。改革开放30年来,机床技术水平、数控化、产值等也有了长足的进步。2008年,我国机床产值列世界第三位,数控化率达20%,然而放眼世界,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仍然很大。我国机床行业产量世界第一,而产值才达到第三,实是大而不强,技术上仅居世界二流水平。2008年,我国机床进口75.8亿美元,居世界各国首位,而出口仅为21亿美元,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61%。同时,进口的产品在数量上并不多,但技术附加值极高,价格昂贵。出口的产品数量多,价值也低,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型(如钻头、磨料等)。其原因就是技不如人。 我国机床质量大致上列于瑞士、德、日、意、法、美、英、西班牙之后。5~10年内,中国机床质量做到西欧、日本水平确实不易,但并非不可企及。上世纪60年代末,在精密机床专案的推动下,我国生产的坐标镗床、齿轮磨床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。80年代,有的机床厂为德、日来图制造质量较为严格的机床,并且做得很好,还出口了相当数量。在那时的基础之上,如今我国的齿轮磨床产品在国际上属上流水平。 然而,从长远看来,机床行业要发展,就得增强竞争力,提升技术水平,以替代进口。 如何抓质量,笔者提出几点建议: 一、提高重视、健全组织、将质量形成企业文化。 其中,较为重点的是企业生产、利润与质量问题的矛盾如何处理。由于大部分对企业和领导的考核,利润是硬指标、质量则是软指标,这就会造成企业领导对质量工作的重视打了折扣。美国有些机床上市公司每年要追逐较高利润,导致质量上不够重视,最终逐步使得企业丧失竞争力而倒闭,而有的日本企业宁愿不上市,以免股市影响其经营理念。 二、制定全面、高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。 一是将国际标准的验收指标合理适当的压缩为企业标准,自我加压而不是走边缘路线。二是适度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,如外观、颜色、零部件、装配等。三是要力求创新,但要经过试验验证,不能借创新之名,偷工减料,降低质量。这种例子时有发生,如用塑料作动力涡轮、水泥作床身,用强拉硬顶来调整机床精度等。 三、立样板、树榜样。 企业以某个质量上乘的机床作为样板,使大家看得见、摸得着,这对提高质量较有成效。 80年代济南一机床厂为日本马扎克来图制造车床,并由日本出口美国;南京机床厂为德国Traub来图制造数控车床,德方派人驻厂验收,并返销国内。只是后来因企业对此类合作认为监督太严、挣钱不多而不愿再做,也有因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困难使得这样的合作没能坚持下去。事实上,这样的形式对促进提高质量、引进技术是值得借鉴的。不过从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成效来看,也有好有坏。举例来说,北一机引进德国龙门镗铣床、北机院引进美国加工中心这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,失败的案例诸如引进丰田的加工中心、意大利的牛头铣,德国mahon的数控铣床等。企业如有意通过引进技术提高质量,应吸收这些经验教训,尽量摸清国外企业的底细。近年来,有些企业收购一些国外机床厂以期引进技术,然而在收购之前更应慎重了解,被收购的企业技术能否转移到国内?企业有没有能力去管理?有没有能力负担国外的高人力及资源成本?以及今后的产品是否会有竞争力? 四、加强工艺纪律,开展职工技能培训、提高素质、有针对性的进行质量工艺攻关等。 我国机床质量可靠性差、故障率较高、服务不力深为用户诟病,为改变这一情况就应把问题留在产品出厂前。众所周知,机床故障率呈浴盆型曲线,即初期较高、中间较低,且稳定。因此,建议企业要充分做好机床监测工作,甚至不同工况多日连续试运行后再出厂。 五、提高国产配套件质量。丝杠、导轨、轴承、液气密件、强电、弱电甚至冷却、罩壳等零部件无一不影响机床质量。进入WTO后,机床零部件、配套件、材料等国际配套已很方便,尽管进口零部件质量较好、可靠性较高,但价格也较高,而且过多使用国外配套件会削弱企业竞争力,对国内产业链的发展也不利。建议将质量放在首位的同时,对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多扶持、共同提高。 |